二战中期,野心勃勃的日寇觉察出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存在是它称霸东亚的障碍,于是就对美军在珍珠港的海军基地发动了偷袭,狂妄地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日军的这次袭击,使珍珠港基地内的美军损失战列舰、巡洋舰达16艘之多,驱逐舰与补给舰8艘受到重创,基地的飞机大部分被炸毁在机场上,人员伤亡3000多人,使美军太平洋舰队的作战能力损失大半。关于美国是否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就得知了这一计划,一直是战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笔者倾向于美国已经提前知道这一说法。
1941年,美军监听机关“魔术”已能截获并破译出绝大多数日本人用九七式打字机发出的“紫色密码”外交电报。美国人发现,日本人异常关心美军太平洋舰队军舰在珍珠港的停泊位置和动向。“魔术”将最重要的情报由特别信使及时递交给总统、陆军部和海军部的部长、作战部长、情报局长、国务卿等军政首脑,但华盛顿并没有将上述与珍珠港密切相关的情报通知太平洋舰队指挥官。另据战后出版的有关文献记载,中国军统情报人员事先已掌握了日军的绝密情报,并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计划及时提供给了美军参谋总部。但不知何故,这十万火急的情报居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奇怪的是,当日本飞机对珍珠港狂轰滥炸时,太平洋舰队的主力3艘航空母舰恰巧全部外出,远远停泊在外海,它们因此逃过劫难。
无怪乎日寇在偷袭成功之后,全军沉浸在狂喜之中,但日本海军最高将领却忧心忡忡,觉得美国的航空母舰还毫发未伤,美军在远东的海军实力并未受到实质性的损伤。此外,战后解密档案显示,美国红十字会和美军后勤医疗部队在珍珠港事件前一两个月曾进行过非常规的人员和储备物资紧急调动。可以想见,日军大规模的调动,海军中将南云忠一率领的航空母舰、战列舰和重巡洋舰编队,浩浩荡荡的6000海里长途奔袭,不可能做得悄无声息,天衣无缝,要知道那可是一个舰队,6艘航空母般、2艘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11艘驱逐舰、3艘潜艇、3艘油船、共33艘舰只,这么庞大一支舰队能完全躲过美国海军在大西洋的侦察,有点不切实际。
同时,要想使美军太平洋战区指挥官尼米兹海军上将毫无觉察,恐怕也是困难重重。因为,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布置了大量的监听站和情报机构,其触角遍及各个角落,他们从空中、海上和陆地全天候监视着日军的行动,对日军这么大的军事行动竟毫无觉察、毫无戒备,也是说不通的。纵观整个二战全过程,美国本土未落下一颗炸弹,美军参战后也都是在境外作战。对这场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当时确实有些美国人在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并想尽快大发战争横财,毕竟一战的时候,美国就打算这么干的,只不过硬被德国拖下水了。
而在1941年12月6日晚,也就是珍珠港爆发前一天,美海军部长诺克斯、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陆军部长史汀生、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商务部长霍普金斯曾罕见地齐聚白宫,与总统罗斯福一同消磨时光。也许他们在等待一件事——日军进攻珍珠港。第二天,日军果然大举偷袭,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12月8日,罗斯福总统在国会大厦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和战争咨文,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国会两院也史无前例地一致全票通过,正式对日宣战。美国一扫此前弥漫在公众中的孤立主义(美国不参与欧洲各国事务),投入到对轴心国的战争中。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我们不妨再来剖析一下当时的情况。面对国内浓厚的孤立主义情绪,具有远见卓识的罗斯福总统和他的高级幕僚们为了使美国在纳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全面征服欧亚大陆之前投入战争,上演了这出“苦肉计”。
因为美国帮助欧洲打赢了一战,在此之前,美国久不扩张的政策已经使得国内资源降低,但是一战的胜利,又为美国获取了更多的资源和利益,使其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但是接下来国内的“孤立主义”盛行,导致美国高层人士尽管想在接下来的混战中大展手脚,却也不敢触众怒,畏手畏脚。所以,如果美国想参战就必须说服国内民众,而说服国内民众的唯一办法就是“被迫”参战。除此之外,美国决策人物决定对轴心国宣战,极有可能是美国在战后不愿失去盟国龙头老大的位置,若如此,就必须得有像样的战绩让人折服。
一战让美国成为了强国,但却不是最强国,但是战争却让美国尝到了甜头,毕竟又不是在自己国本土开战,所以对于战争,无论怎么打,几乎都是利大于弊。而如果它想成为最强国,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大战中攫取更大的利益,或者让世界其它各国都承认其“领导”地位,就必须亲自参与到战争中,而且还要发挥出无与伦比的作用,让其余国家相信美国已经是世界最强国了。所以,从美国政府到美军参谋总部,对日寇的这次偷袭是毫无心理准备的。但由于人们至今仍未找到最有力的直接证据,两种观点均存疑待解。
上世纪给人类造成空前浩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惨烈异常且风云诡谲,因当时条件限制与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不少事件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至今仍扑朔迷离,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上述内容为笔者综合有关史料,对其中一二事件试作的简单分析,不尽与讹误之处望读者指正。(参考资料:《二战战列疑云》、《珍珠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