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色彩叫云南,云南有个叫太阳转身的地方,神秘而浪漫。

云之南,基因王国
多样生命,虽生而不同
却于彩云之境,相依而存,
万物有灵,演绎着物种繁茂,
文明昌明的乐章。
23°26′N ,
这条穿越云南的神奇黄金生命线也留给生命无数秘密、无限遐想。
“北回归线啊依,穿过墨江,它是太阳转身的地方哟……”这首名叫《太阳转身的地方》的歌曲,唱的就是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墨江也被称之为回归之城、太阳转身的地方。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塔上的时候,这座回归之城便渐渐苏醒。哀牢山群峰奇异,生物南来北往、东进西出,三江五河纵横奔流,气势磅礴,哈尼梯田层层叠叠、色彩丰富,哈尼土掌房古老朴素、庄严厚重……
刚来的人,似乎走进了一个由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等构成的神奇世界,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哀牢山生态的绿、江河清澈的蓝、梯田丰收的黄,哈尼人包头巾上垂下靛青的流苏,走动间晃动的银色首饰……或许正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加上渊源流传的多元文化交织,造就了这里丰富的多彩生态。

多彩云南,多彩墨江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太阳转身的地方”,藏着一颗“紫珍珠”。
37岁的哈尼姑娘李元美,就是“紫珍珠”的守护人。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豪尼传统紫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元美


紫谷一种就是400多年

关于这颗“紫珍珠”,《他郎厅志》曾这样记载:“紫色、圆粒,碎者蒸之,其粒复续,故名接骨米。阖府俱产,郎属为最”。“郎”,即他郎,也就是今天的墨江县。
紫米在整个普洱府都有生产,但墨江生产的历史更悠久,品质最好,哈尼人俗称“紫珍珠”,是被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本草纲目》也曾记载紫米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等作用。
早年飘香海外,在东南亚一带尤为名贵。墨江紫米当中的佼佼者,当然是来源于哈尼文化保留最完整的癸能村了。癸能大寨的哈尼族出产的紫米叫“癸能紫”,粒大饱满、粘性强,质地醇厚而受市场青睐,广受关注。

李元美的家,在墨江县联珠镇癸能村,就是“墨江紫米”的核心产区。“癸能紫谷,我们种了400多年,是代代相传的老品种。”李元美说。

400多年前,癸能哈尼族的祖先逐水而居,一路向南迁徙。有一天,他们走到癸能,发现这里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山泉涓涓流过。大家决定留下来,因为这里是最适合山地稻作的地方。
他们将藏在帽子里的珍贵紫谷拿出来,保存好。然后,引山泉水,修筑梯田。梯田修好了,不远处,一座座哈尼民居“土掌房”也建起来了。癸能,就这么成了他们的家。

在癸能,关于紫米的所有知识,都是一代传一代这么流传下来的。也因如此,直到400多年后的今天,李元美他们仍然在用最传统的方法种紫谷。“2月育秧,3月栽秧,4月移栽,8月、9月收割。种紫谷,一定要朝着太阳的方向,不打药也不施肥。插秧、拔草、打谷子,都靠手工。每年在丰收打谷的时候,都要保留稻穗饱满的紫谷作为种子,留作下一年春天复种。种出来的紫谷,颗粒饱满。做成紫米饭,又糯又甜……”说起紫谷,话不多的李元美,就打开了话匣子。
李元美从小就知道,紫谷很珍贵。长长的一年里,只有过年、过节那几天,村里人才会吃紫米饭。紫谷珍贵,不只是因为是代代相传的老品种,更因为紫谷好吃、不好种。
癸能紫谷是老品种,品质虽优,但产量极低。多的时候,一亩能产300多公斤,少的时候则颗粒无收。每亩紫谷,产值只有3000元—3750元。并且,癸能紫谷一年一熟。为保持土壤肥力,紫谷收割后,水田要休耕到下一年的栽秧季。
加之人工成本高、病虫害、销售难等原因,村里种紫米的人家越来越少,包括李元美的婶婶在内,大家都改种了效益更好的烤烟、玉米。种紫谷的水田也慢慢成了旱地。癸能村村委会书记王乾山说,最多的时候,全村紫谷种植面积超过500亩,如今只剩下100多亩。全村700多户,还在种紫谷的只剩几十户。
紫谷越种越少,李元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怕等我的孩子长大了,就没有紫谷了。”于是,李元美下了决心,自己种。
2005年,她开始种紫谷。几分地,种出来的紫谷刚够家里人吃。耕作很苦,收成好的时候少,不好的时候多,甚至经常颗粒无收,但她一次放弃也没想过,她只想这个老品种能坚持种下去。

紫谷稻穗把稻秆压弯了
在墨江境内,哈尼族有卡多、碧约、豪尼、白宏、哦怒、阿木、腊迷、切弟、卡别、糯比、哈乌等11个支系。
癸能,是豪尼支系最集中的一个哈尼村寨。走进这座古朴的癸能村,你就会发现这里生物多样性的奇特现象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当地哈尼人勤奋耕耘、虔诚质朴的自然信仰的结果。他们活在土中间,在高山森林之处生息,思维早已深刻烙上了对天地的神往,以及对自然万物的崇敬。

他们喜欢就地取材,村寨背后多半是郁郁葱葱的古木丛林或灌木山坡,土掌房顾名思义以土木混合而成,将质地坚硬的麻栗树作为支撑柱子,用草茎泥土和碎石掺和垒墙,所以常冬暖夏凉,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正房厅中央开有一个天窗,能给房内采光和生火时作排放烟雾之用,也是哈尼族通过天窗射进的阳光和月光移动来推测时间的“自然钟”。


他们的阁楼通常用来晾晒、储存粮仓,每逢秋天,谷子和苞谷收回来了,太阳一露脸,家家户户都将金灿灿的谷子和苞谷搬到土掌房顶晾晒,远看就像铺了金粉的巨大城堡,令人叹为观止。

走到村寨外围,看到的是四周梯田环绕,田里稻生苗长,山泉水在一边静静流淌。太阳一照,整个山村弥漫着轻灵的水汽,裹着蓝布包头、穿着自己织染的藏蓝色土布长衣、系着蓝围腰的豪尼女人在紫谷田间忙碌,就像一幅哈尼山水景观水墨画。

对豪尼人来说,培育于癸能高山哈尼族梯田中的传统紫米资源,癸能紫谷不仅是重要的高山珍稀生物遗传种质资源,也是他们传统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食材,是哈尼农耕文化的物质载体。
每年4月的竜林节,是哈尼族人最重要的节日。竜林节这天,太阳刚一露脸,哈尼族男女老少就要穿上节日盛装。
男人们跟着竜头,敲着鼓、铓和锣,抱着鸡、羊、猪,提着酒、茶水,端着紫米饭,前往圣地“竜树林”,祭拜竜林、白鹇鸟及茶祖,祈求竜神降福免灾,年年都长出茂密的新叶来,迎接更多的白鹇鸟,保佑寨人吉祥如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竜林护佑哈尼人的村寨和土地
“竜林节,必须要有紫米饭。逢年过节、妇女坐月子,都要吃紫米饭。”李元美说,紫谷是大自然的馈赠、是最珍贵的粮食,更是他们的生活、文化,是他们世代传承的宝藏。


2018年10月,在种紫谷13年后,李元美成立了墨江豪尼传统紫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她想成立合作社,和大家一起把紫谷卖出去。但3年过去,只有5户村民加入了她的合作社。
“老一辈怎么种,我们就怎么种。遇到虫害、白穗病,一年就白辛苦了。”李元美颇有些无奈地的表示。
今年6月,村里来了一群陌生人。
这群人,来自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千禾社区基金会联合启动的“种·未来——云南墨江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团队。他们手把手地教李元美他们怎么保护好紫谷,什么是绿色防控技术,遇到虫害、白穗病了该怎么办。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癸能村的 “种·未来——云南墨江高山紫米种质资源保护示范基地”




今年秋天,看着梯田里被沉甸甸的紫谷稻穗压低的稻秆,李元美太开心了:专家们教得真的有用,紫谷丰收了!更让她高兴的是,有7户村民准备加入合作社了。

9月23日,李元美和乡亲们点燃篝火,把丰收的紫谷做成紫米鸡、紫米丸子、紫米线等,斟上紫米酿制的美酒,点燃丰收的篝火。


守护生物多样性宝库,
从一粒种子开始
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昆明分行行长郭昕受邀参加癸能村的丰收节活动,与李元美和乡亲们围绕篝火跳起了哈尼族庆丰收舞蹈。
他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云南人,我被这片土地深深打动,我们感受到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美好。从守护到呵护,我们希望能够携手各界,把绿色可持续发展故事‘写在’田间大地上,把墨江紫米保护项目持久耕“种”在哈尼梯田间,共享丰硕的‘未来’。“
在云南大山里,在太阳转身的地方,李元美他们这些“守护人”正在用心、用情守护着一颗颗珍贵的“紫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