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枚苦难浓缩的珍珠
——读《红楼梦》有感
孙艳华
三次了吧,读《红楼梦》,由翻翻到浏览到喜爱。但是每读一遍,感受都有变化,理解都有不同。
这次,是作为教师的身份,带着一群高中生阅读《红楼梦》。作为国家统编教材的整本书阅读学习篇目之一,《红楼梦》赫然在列。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与压力。兴奋的是,继上海一学校大胆改革之后,我们也将皇皇巨著邀请到课堂,不能不说是一大幸事。90年代上海一教师,语文课擅自抛却规定教材,带领学生偷偷学习《红楼梦》,高考成绩称霸上海市。今天,我们不用偷偷摸摸,我们可以开开心心地学习,大张旗鼓地学习,此乃兴奋;至于压力,是发现今天的学生,有一大部分同学对小说本身兴趣不大,即使结合87版电视连续剧激发他们的兴趣,也是收效甚微。原因何在?智能手机信息量大,短视频、游戏诱惑了学生试听,所以系统学习《红楼梦》的效果不是很好。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所幸,在我的坚持下,孩子们读完了第一遍。我也跟着又学习了一遍。跟学生一起阅读《红楼梦》的感受与自己以前阅读的感受又发生了变化。具体如下:
首先:虚幻与现实的关系。小说开篇借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引出四大家族的故事。小说中写到,女娲炼石补天,其他的石头都去补天了,独独剩下一块没有用到,丢弃了。这块石头经过锻炼,已经有了灵性,对自己的遭遇愤愤不平,恰巧碰到一僧一道两位仙人,就求这一僧一道带它去人间游历一番,引出后面的故事。这就涉及小说中虚幻与真实的关系,当然,这里的真实,是指作品中的真实。是先有虚幻,由虚幻引出人间真实的经历,还是先有人间真实的经历,借虚幻的故事,推进人间真实故事的进展呢?《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童年至少年阶段,家族有一段兴盛的经历,后来家族败落,曹雪芹的生活有了一段过山车式的遭遇,正是有了这一段遭遇,曹雪芹才写出了这部旷世杰作,作品开头的神话故事,是作者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意设计的,是为了后续故事的展开作铺垫的。类似的写作手法,在《红楼梦》成书之前的一些作品中,经常被使用,如《水浒传》中第一回,洪太尉放走108个煞星,引出水浒一百单八将。《说岳全传》中如来佛座下金翅大鹏啄死恶龙,恶龙转世为金兀术,大鹏因为犯错,转世为岳飞,引出岳飞抗金的故事。曹雪芹正是吸收借鉴了前人的写作手法,以顽石为引子,引出人世间恩恩怨怨的纠葛。《红楼梦》中虚幻的故事,是为现实情节发展服务的,是为了推动现实演进服务的。
其次,曹雪芹与贾宝玉的关系。有人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的自我写照。我不认可这种观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作者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绝不会是简单的一一对应。据传,乾隆皇帝看过《红楼梦》后,就说过,此乃纳兰家事。可见,贾宝玉也有纳兰性德的影子。我认为,贾宝玉是曹雪芹根据自身的经历,综合多个人物形象,创造出来的,把贾宝玉当做曹雪芹,那是非常错误的。以曹雪芹在现实中的经历,来推测《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内容,同样,也是不可取的。
第三,如何看待《红楼梦》。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就引发了人们极大的热情,好多专家学者,纷纷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学科,即红学。不同的学者,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对这部作品做出不同的解读,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结论,这都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作为普通的读者,就应当让《红楼梦》回到它最初的模样,它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不要去管它反映了什么,映射了什么。生活给了曹雪芹重重的一击,曹雪芹将这份苦难化作一部作品,留给我们,我们欣赏作品就行。这正如一只河蚌,在岸边水中悠闲地晒着太阳,突然一粒沙子掉入身体,河蚌将其包裹,分泌汁液,在漫长的岁月中,将沙子慢慢变成了一粒珍珠,而我们就像欣赏曹雪芹苦难岁月化作的这颗璀璨的珍珠----《红楼梦》一样,不必探究这颗珍珠是怎样由一粒沙子转化来的。这,是一部文学作品,我们细细欣赏即可。其光芒,会说明一切。
作者简介:孙艳华,滨州市沾化区第一中学语文教师,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沾化区作家协会会员。在《北京教育》《中学生读写》《胶州散文十二家》《黄海散文十四家》《烟台日报》《渤海湾文学》《今日沾化》等刊物发表作品9.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