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御用的冬季龙袍长什么样?皇后佩戴的饰品有着怎样的精美工艺?乾隆官窑中有哪些让人惊叹的创新瓷器?1月18日,南宁市博物馆和沈阳故宫博物院携手推出迎新春大展“皇朝的崛起——沈阳故宫藏清代宫廷珍品展”在南宁博物馆开展,共展出84件(套)精美展品,展期将持续至4月18日。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朝定都北京前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位皇帝兴建和使用的宫殿,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后,被尊为“陪都宫殿”。作为目前中国保存完好的两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沈阳故宫历经近400年的沧海桑田,曾经的清宫遗珍,无声地讲述着皇家的历史和深宫的岁月。

每一件文物都有故事,每一座宫殿都有生命。本次展览共展出清明黄缎彩绣平金龙棉龙袍、清顺治帝御用牛角弓、清万年甲子元宝式火碗等共计84件(套)精美展品,通过后金兴起、发祥盛地、帝王气象、锦绣宫闱、皇室雅赏、皇室宗教六个单元,带领广大观众认识与了解中国古代宫廷制度与礼仪文化,细品宫廷文化与艺术的非凡魅力。



从广东深圳来广西南宁旅游的观众倪彦泽直呼幸运,没想到第一次来南宁博物馆参观就遇上了新春大展。“电视里经常能看到宫廷剧,里面的服饰和道具都很精美,但相比于电视画面,亲眼所见更能欣赏到其中的细节。”倪彦泽对清宫生活充满了好奇,比如展品中有一双清朝妃嫔穿的花盆底鞋,高达18厘米的鞋跟令人称奇。


粉玻璃葡萄花双环耳盒、画珐琅把镜、牙柄描金彩绘花卉纹梳、檀木柄大红缂丝兰蝶扇······观众莫晶晶特别喜欢清代后妃所使用的各种小物件,这些小巧而精美的手工艺品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传统之美。莫晶晶推荐说,展览挺适合亲子家庭,可以让小朋友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让假期更有意义。
透过文物看清代宫廷生活
清明黄缎彩绣平金龙棉龙袍

中国古代具有严格的服饰制度,不同的社会等级在服饰上均具有明显的差别。至清代,服饰制度之详尽完备和等级森严,更是为历代所不及。清代皇帝的冠服基本分为礼服、吉福和便服三大类,皇帝按季穿戴,其质地、样式、颜色规格都有严格规定。
此为道光帝御用冬季龙袍,明黄色缎制成,袍身彩绣平金龙纹,间以云纹、蝙蝠纹、八宝纹及帝王专用的十二章图案。袍下部绣海水江崖、曲折立水等图案。领口、开襟、马蹄袖均为石青地绣龙纹、云纹、海水纹,里为品月暗花缠枝花卉绫。
清穿珍珠凤凰佩花

清朝的后妃制度,是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巩固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后妃们虽身处深宫,平日里的生活可谓金粉豪华,特别是服饰配饰、生活用品名目繁多,从中可见当时后妃们的偏好,以及她们日常生活的闲适优雅和奢华精致。
这是一件清朝末代皇后婉容曾佩戴过的佩花。佩花以银为胎,錾刻凤凰形象为底托,穿珍珠为凤凰。凤凰枕冠、头颈、后背及翅羽均连缀珍珠装饰,尾羽末端眼斑饰以翡翠,凤凰双眼及喙饰以碧玺。凤凰作展翅飞翔状,形神皆具,材质名贵,制作考究,工艺繁复,为清宫发簪之精品。
清乾隆款粉彩镂空三友转心瓶

清宫众多陈设品常陈设于宫室等各处,材质丰富,工艺精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体现了当时卓越的技艺水平和皇室独有的审美情趣,再现了当时宫廷生活的富贵奢华与皇家气派。
其中,转心瓶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为乾隆时期官窑瓷器的创新品种之一。这件转心瓶由三个部分组成,上部为套颈,中间为套瓶,下部为瓶底座和与其连接一体的套瓶内芯。每当转动瓶腹时,里芯的纹饰可从镂空部分隐隐透出,效果似走马灯,别有一番独特的趣味。
清万年甲子元宝式火碗

身在清宫,帝后们精于美食的同时,更重美器,所用膳食、器具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这些器皿的制作也极为考究,材质有金、银、瓷、漆、木等,其中以金、银、瓷器为多。种类包括餐具、酒具等,造型新颖奇特,装饰富丽华贵。
元宝形火碗是清宫内常用的加热器具,此碗为银合金制成,外形呈椭圆元宝形状,可分为碗上盖、衬碟、火碗、碗架、酒精小碗五个部分。其中,碗架为弯曲四如意足式,架底四足交叉中心安有一个小火碗,用以盛装酒精加温。
清红缎绣花嵌石櫜鞬

“国语骑射”政策在有清一代被视为立国的根本,并被历代君主所推行。清入关后,主要采用了阅兵和围猎的形式来保护和传承满洲骑射习俗及尚武精神。据记载,康熙帝先后三次东巡,其中康熙二十一年东巡时,狩猎19次。乾隆帝四次东巡期间也曾多次狩猎。嘉庆时期也有15次行围。
櫜鞬是清代收藏弓、箭的用具,这件展品为嘉庆皇帝御用。该櫜鞬以棕色皮革制成,边缘为绿色皮条,櫜为口袋式,内侧另附缀数层,表面多处镶缀宝相花、圆扣及金钉等铜鎏金佩饰。鞬下部为鱼尾式,右上角缀双鱼金环,系黄线,另附缀镂空宝相花、盘长、法螺等3个铜镀金佩饰。
来源 | 南宁晚报·南宁宝客户端 记者 陈蕾/文 赖有光/图/视频
编辑 | 蓝梦
校对 | 卢小青
审核 | 罗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