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珍珠,我们一定听说过不少传说。在我国民间就有“千年蚌精,感月生珠”、“露滴成珠”等说法。
珍珠从何而来?珍珠因何而生?无论是美丽的神话故事还是古老的传说,珍珠都寄托着美好的情感和愿望。
可大家知道珍珠是如何养成的吗?3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泗洪县魏营镇的先锋水库,一探究竟。
走到现场,记者看到工人师傅们正将一筐筐已被植入种核的河蚌放入水中,让其继续生长。
“珍珠是在活贝中孕育出来的,现在我们看到的珍珠都是人工养殖的。”泗洪瑞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俞永平告诉记者,珍珠的养殖周期在三年左右,也就是说,养一批珍珠一般要在三年后才能产生收益,而取出珍珠的河蚌也浑身是宝,壳子可以做工艺品原材料,肉可以喂养螃蟹。
为何在水库里养珍珠呢?2017年4月,原本在浙江等地做养殖生意的俞永平了解到泗洪当地的优质水资源,通过招商引资来到魏营镇承包了1280亩水面套养珍珠,3年来,通过珍珠养殖基地直接带动当地100人就业。而俞永平的养殖水域面积也已经增加到了5000亩。
“珍珠养殖其实是一项很艰苦且漫长的事业,要经过培育珠母、植入种核、长成珍珠等过程。”俞永平说,人工培育珍珠时,先选择良好的珍珠贝,把贝壳体内的外套膜取出,切成大米粒大小的肉核,植入另外一颗选择好的珍珠贝,在靠近生殖腺的软体组织处,切开一个小口,把准备好的肉核轻轻植入,这叫做植珠。一旦伤口愈合了,珍珠贝就开始分泌珍珠质,一层层包裹珠核,最终形成珍珠。
在一间工作室内,十多名女工围坐在桌前,仔细操作着每一个步骤。据工人介绍,植入种核也叫“插核”就是把种核植入珠母贝内,以便形成珍珠,这是人工养珠的关键步骤。种核一般由贝壳制成,具有良好的磨圆度,直径约5~7毫米,它决定着养殖珍珠的大小,在以后大约三年时间里,让它们在河水中始终保持不受干扰和正常生长的状态。
“每年三四月的水温,最适宜于珠母贝的外套膜伤口愈合,所以每年这个时期,我都会从外地请专业的工人来泗洪做工。”俞永平说,珍珠是利用“肚皮里长结石的原理”生产出来的,所以必须要在河蚌体内植入一种专门的“片”,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手艺活,一般生手需要实践一年左右才能成为熟手,而且以女性为主。
“一只爱迪生单珠蚌只能产一颗珍珠。”俞永平告诉记者,仅先锋水库就可养100万只河蚌产100万颗珍珠,行情好时河蚌能卖到近百元一只,一般情况下20元一只,而蚌壳和蚌肉价格在3元每个。
“养殖基地不仅盘活了闲置的水库,也让当地老百姓有了增收途径。”泗洪县魏营镇宣传统战委员戈春明告诉记者,当地不少老百姓因为有了一份工作增加了家庭收入。
58岁的李明就是其中一员“。家里有几亩地,还有上初中的孩子,每年这个季节来做点工,多了一份收入,也多一份生活保障。”李明说。
据了解,近年来魏营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充分挖掘、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在闲置水库、沟河实施珍珠、鱼虾混养,同时发展光伏、风力发电绿色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记者 裴凌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