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智杭州·宜居天堂”,这是杭州未来的发展导向。
如何打造宜居天堂?2月2日下午,杭州市政协十一届五次全会举行了一场以“建设宜居城市”为主题的联组会议,各界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真知灼见频出。
城市是否宜居,首先要看城市的公共服务配套是否跟得上。记者注意到,政协委员们的发言中,出行和住房成为“高频关键词”。

地铁附加问题亟待解决
2022年杭州亚运会前,杭州地铁总里程将超过500公里,杭州正日益迈向地铁大都市。与此同时,一些问题随之而来。
目前,杭州市中心区90%区域能够控制在1公里的网格内,但是近郊郊区地铁网眼还很大。目前杭州已在组织地铁公交接驳的最优方案,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吴伟进认为,这将成为今明两年公共交通优化工程的重中之重。
“要因地制宜结合杭州市的交通模型,精准设置公交线路。”吴伟进建议,比如设置短途的小区公巴,车型要小,最好15座以内,围绕地铁站,服务若干个小区的短途公共交通,发车频率要高。
同时,为便于乘客识别,地铁公交接驳支线所用车辆的车头处都可依照对应地铁站经过线路的标志色进行相同的涂装,并在车头设置统一格式的指示牌,醒目标注线路性质、可到达地铁站的出入口及标志性小区、建筑物名。“改良后的‘公交配方’,酿出更好的杭州味道。”吴伟进说。

除了“公交+地铁”的出行模式,还有很多市民选择“非机动车+地铁”出行模式,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铁口非机动车无序停放问题。杭州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张治毅建议,应结合道路改造增加非机动车停车位,可借鉴国外做法,挖掘空间在地铁口外建设自行车智慧停车楼。
同时他还认为,地铁作为公共交通的关键一招,对居民的出行功能还需放大。“有些地铁口对仅借用通道过街的行人也要安检,造成部分行人因怕麻烦而选择走地面,对地面交通没有起到减轻作用。”他建议地铁出入口对行人借用通道过马路应鼓励和支持,开设免检通道。后续可规划实施“居铁通达”工程,通过建设地下通道连接起更多的小区与地铁站,让居民享受品质出行。

住要住得安心
2020年下半年以来长租公寓出现“暴雷”事件,暴露出住房租赁市场监管等问题。杭州市政协常委、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黄伟源建议,应通过出台“黑白名单”、设立租金托管银行专户、制定行业标准等措施,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监管。
对此,一同参会的杭州市住保房管局副局长韩君卿表示,目前杭州已搭建住房租赁监管服务平台,截至2020年12月底,杭州全市拥有835家租赁企业和经纪机构在租赁平台开户,监管服务成效初显。
同时,杭州在全国首创租赁资金监管机制,要求企业在银行设立租赁资金专户,将租赁资金缴入专户管理,并在专户中冻结风险防控金。“接下去我们还将完善升级住房租赁智慧监管服务平台,有效解决市民租房难题。”韩君卿说。

建设“宜居杭州”,生态人文应并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一直被誉为“人间天堂”,这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
“建设高水准‘宜居大杭州’,应生态与人文并举。”杭州市政协委员、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龚娅君建议:杭州要建设充满灵性的“生态之城”,需要逐步实现由“园林在杭州城内”到“杭州在园林中”城市建设思路的更新或改换。
同时,还应依托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人文立身、数智立新、融合立业”等手段,建设大气精致的“人文之城”。
比如,她建议通过对南宋御街、人文景点等典型历史场景优化、再造、复原,对南宋点茶、官窑和戏曲等非物质文化进行活化与体验。
同时可以考虑建设“中国杭州(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馆”,集中展示杭州小热昏、富阳竹纸制作技艺、严州狮宝灯等杭州市非遗项目,兼具引进世界各国优秀非遗项目,通过专业技术和灵活方式让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优秀世界文化通过产业化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
“可以通过公益性与商业性结合等方式向广大市民、游客展现杭州这座‘人文之城’,持续放大三大世界非遗项目的综合带动效应。”龚娅君说。
“如果说杭州是个‘玉盘’,那么政协委员们的建议就是‘珍珠’,珍珠落玉盘,共建‘宜居天堂’。”大会相关负责人表示。